民国之燕燕 第230节
他只是这世上一个俗人。 他一直心怀忧惧,战战兢兢的做事,时常夜不能寐。 他怎么能倒下呢?怎么能退缩呢? 他要是一退,这一学校的人不是任人宰割吗? 唐夫人等了一天都没有去打扰他,到了晚上,想着他一天不吃不喝,还是煮了一碗面,端着面去敲门。 “官哥儿,姐姐给你煮了一碗面,你出来吃一口吧。”唐夫人温柔的说。 她比唐校长大两岁,曾经订过一次亲,但未过门未婚夫就得病死了,就有了克夫之名,她本以为这一生都不可能再出嫁了,不想家人把她和表弟牵到了一起。表弟是个叫人头疼的孩子,小时候家里的孩子一起玩,表弟最爱欺负人,家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他都欺负过,可欺负了人,他过后就好好的来找人道歉,叫人没办法记恨他。 表弟不满婚事,逃出了家门。临走前却不忘留下一封信,说并非对她不满,而是不想这么早就成亲生子,再也不能游戏人间,他必定要做出一番事业才肯回家成亲,未婚妻就先交给家人照顾吧,他早晚会回来接人的。 这封信解了她的围,没有让她从克夫变得更加不堪,叫她没办法生他的气。 后来父母去世,她就从父母家搬到了表弟家,替表弟奉养双亲。本以为这一生都这样过了,不料,表弟竟然真的写信回来,叫家人送她去找他,与他完婚。 她从家乡来到这座大城市,像一个外来者,与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。 她本以为表弟离家在外早就娶了妾,或是像报纸上说的那样,有了爱人与孩子。不想,表弟竟然没有纳妾,真的一心一意等她来。待她来了以后,表弟先在没人时跪下对她赔礼道歉,然后就格外风光的举行了婚礼。 那简直像梦一样。 她以为她与表弟之间并无男女之情,可表弟却说,他为人懒散,最喜欢有人宠爱自己,叫他去讨好女人真是难上加难,现在女人要讲爱情,谈恋爱太花时间花功夫,他就爱她像姐姐一样照顾他,凡事让着他。 她一直没生下孩子,表弟说她与他是没出三代的血亲,血缘太近,生出来也有可能生个傻子残废,没生是对的,说不定就是老天爷开恩才不叫他们辛苦受罪。 她跟婆婆商量要给表弟纳妾,表弟说好啊好啊,他要一个天仙。她与婆婆相看了许多小姐姑娘,表弟都嫌生得不够美,娶回来不能彰显他一校之长的社会地位,表弟说,娶妾他是要请客的,大家都会来,报纸上也会登的,娶妾娶色,颜色不足是会招人嘲笑的,那还不如不娶,只有一个老婆反而会有好名声。 表弟也不像在家乡时爱上青楼了,他说因为他现在是校长,上青楼会坏名声,人人都以为他是大色棍,学校里就不会有女学生了,这可是会影响招生大计的,况且以前什么都玩过了,都不稀罕了。 她终于明白了。 她嫁了一个天底下最好最好的丈夫。 唐夫人头发花白,还缠过小脚,现在年纪大了,腿部血流循环不好,腿成年累月肿得像萝卜,走路都很艰难。 唐校长想着她的腿这样,还端着一碗面站在门口,就忍不住打开门,让唐夫人进来。 唐夫人进来一句话也不说,只把面放下,温温柔柔的喊他吃面。 考虑到唐校长年纪也不小了,食量减退,面只下了一小把,两口就吃完了。 面里什么也没有,只有几粒葱花,一点酱油和一点盐。 不过面是唐夫人亲手做的,面条很软,面条汤也煮得很浓,稠呼呼的。 唐校长喝着这微微带一点咸味的面条汤,热呼呼的,有一点烫,喝到胃里,一天没吃没喝的胃都舒服了。 唐校长吃完这一碗面条,坐在椅子上,像个懒洋洋的胖孩子。 唐夫人就坐在他旁边看着他,像个慈爱的妈妈。 唐校长在外面再威风,在唐夫人面前就是个孩子。 “学校要关了。”唐校长委屈的说。 唐夫人轻轻的嗯了一声,说:“关就关吧。” 唐校长委屈的眼睛泛红:“关了我就不是校长了。” 他这辈子没有任何成就,只当了这一个校长。被代教授和学生们天天叫着“校长”、“校长”的,他就越来越觉得自己要当好这个“校长”了。 可没有学校了,他还是校长吗?不是了。 唐夫人没有再说安慰的话,而是把唐校长拉到怀里搂着,轻轻的抚摸他僵硬的肩膀。 唐校长在唐夫人的怀里委屈了一晚上,第二天见到代教授他们,就又是精神抖擞,胸有成竹的唐校长了。 “先让本市的学生回家。”唐校长说,“一步步来。然后是家在外地的,首先就是家中有资产的,双亲健在,有亲戚朋友的,这种的都送走。早早的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。”这种学生也容易买到火车票。 代教授:“那有一些学生是没有家的,怎么办呢?”比如施无为。 唐校长:“这种的很少嘛,放在最后再解决。” 学校又不是慈善会——虽然险些被他办成了慈善会,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掏了学费和赞助费来上学的,只有极少数是吃学校的,用学校的,以校为家的。 总结一下:有钱的都赶回家去。 唐校长:“你回去与祝教授商量一下,最好请祝同学帮忙,让她们一定要把女学生都劝回家去。她们必须是第一批离家的。” 女学生在这样的世道里真是最危险的了。 祝玉燕很快接到了校长的命令。 “都赶回去吗?”她说,“那我们呢?我们不用回去吧?” 祝颜舒:“我们回哪儿去?你安心吧,你娘我是学校的教授,你们跟着我就行了。我不走,你们也不必走。” 祝玉燕松了口气,她还真不想离开学校,虽然她才上了一年,可她已经是以校为家了。 她相信现在还留在学校里的同学大部分都跟她一样,害怕的早就跑了。 但劝他们回家是为他们好,学校并不是真的象牙塔,世外桃源。 她跟代玉蝉分了分工,两人都去找跟自己同龄的、熟悉的女学生。 祝玉燕把目标放在了慈善基金会,这里的女学生她都熟。 她第一个找上的人是黄明曦。 黄明曦因为小时候的经历,一直在帮助石静宜那边的施巧儿她们,现在她还每天去帮她们检查身体,给她们读报纸,帮助她们开阔视野,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。 听到祝玉燕劝她回家后,黄明曦的眼泪立刻就下来了。 祝玉燕叹了口气,递手帕给她。 庆幸她是在基金会结束活动后,把人给单独拉到小花园里再开的口。 这种事就是要个个击破,一旦引来群攻就有可能任务失败。 “我不想回去,我想继续上学。”黄明曦擦着眼泪说,“我一回家,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。” 家里跟学校是不一样的。 在学校,她可以学习,可以帮助别人,可以有理想。可在家里,妈妈只会跟她说想让她成亲,让她早点嫁人,爸爸从来不关心她的想法,只会让她听话,要孝顺父母,兄弟更不会跟她聊天,他们都认为女人什么也不懂。 只有在学校里她才是黄明曦同学,是一个人。 祝玉燕多多少少知道一点。 其实学校里的女同学的家庭都差不多,要说特别开明的,那是没有的,都是很传统的封建家族。他们只是有钱,会送家里的女孩子来上学也只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而已,并不是想让女人也受教育,要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这么伟大的理由。 就只是最简单的别人家的女孩子都上学了,他们家的女孩子要是不去上个大学,成绩优异,那就落伍了,就会丢脸。 所以很多女学生毕业以后,家族给她们准备的也只是一门婚事,重要的是门当户对。他们会很高兴自己的女儿上过大学,因为上过大学的女人就可以跟丈夫有共同语言了。 你要说他们不关心孩子,也不对。因为他们确实是在为女儿未来的幸福操心。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封建女子被抛弃,她们跟不上丈夫的脚步,理所当然的被人嫌弃。那为了找一个好丈夫,为了不被离婚,女人上大学就很有必要了。 所以,祝玉燕很理解黄明曦为什么不愿意回家。还有傅佩仙、石静宜,她们都是一样的。她们一旦离开学校,回到家里,家人对她们的安排和期待都是一门合适的婚姻。 这当然不是黄明曦的追求啊。 祝玉燕轻声说:“现在情况不太好,校长也是担心学校里出事。你们回家以后,日后情况好了,你还是可以回来继续上学的啊。” 她拍着黄明曦的肩膀:“以后还是可以回来的。” 黄明曦边哭边笑,一边摇头,一边点头:“你说的对,我还可以回来。”哪怕她很确定自己只要回家就会被父母嫁出去,她也想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还能回到学校里来。 祝玉燕:“你看一看我妈妈,她隔了二十年才回到学校里,还成了教授。只要你不放弃学习,一个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追求,那你也可以像我妈妈一样回来,不做学生,可以当教授。” 黄明曦的心底升起一股希望,她第一次觉得未来不再是一片黑暗,而是有了一道光。 “对啊,我可以回来做教授。” 祝玉燕:“就是不在学校,也有很多事可以做的。傅佩仙离开家以后做了护士,石修女成为了修女,她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,实现理想。黄明曦,我觉得你也可以。理想这个东西,只要自己不放弃,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都不算晚。” 黄明曦的眼泪止住了,她抹掉脸上的泪水,用力点头,像是在对自己说:“是啊,我是不会放弃理想的。” 第250章 上帝之民 石静宜带领着施巧儿她们把土豆切成块,滚上草木灰,埋在了松过的田地里。这是她们从嘴里省出来的口粮,虽然数量不多,但土豆和红薯种下去之后到明年就可以收获更多粮食了。 祝玉燕去找石静宜,却看到礼拜堂的门虽然没锁,可里面却没有人。她就找到田里去了,站在田埂上,看到地里施巧儿她们蹲在地里,一步一挪,但没有停下双手和双脚的动作,就让人佩服。 佩服施巧儿她们脱胎换骨,也佩服石静宜用机械和繁重的劳动改变了她们。 她対石静宜招手,把石静宜叫了过来。 石静宜的修女服上全都是土,不过黑色耐脏。 她一过来就问祝玉燕:“学校是不是要关了?” 祝玉燕:“……你是猜出来的?” 石静宜点点头:“粮食越来越少,再不关就要大家一起饿死了,我猜校长和教授们一定早就在讨论这件事了。” 祝玉燕対这位姐姐真的是佩服极了,“那你知不知道我来找你是为什么?” 石静宜叹气:“知道。我最近一直在写信给天津和北京那边的修道院,想找人接收我们,可是一直没有回信。” 虽然都是侍奉上帝的人,但神父和修女通常不会在一块修行。毕竟跟其他宗教一样,献身宗教的人都是要舍弃男女之爱,要全身心的奉献。 日本和尚例外。 当初石静宜学习神学是靠一个神父,但她现在要找地方接收她和施巧儿这一群见习修女,却不能让神父接收,神父最多只能帮她找找接收单位。毕竟男女有别。 可现在这世道,通信尤其不便不说,环境也比较动荡。天津与北京应该是都有修道院,但现在这种情况,谁也不确定那边的修道院还在不在,里面还有没有修女了。 假如没有地方可以接收,学校一关,石静宜和施巧儿她们就没有地方可去了。 当然,留下她们也可以,粮食再少,大家省着点吃,多七八张口也不是真养不起。可事无绝対,凡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。所以石静宜才提前写信,祝玉燕才来找石静宜。 毕竟施巧儿她们是基金会第一拨解救的対象,送佛送到西,救人救到底,祝玉燕不能不替她们打算。 听了石静宜的话,祝玉燕也说了她原本的打算:“我原来是想找个地方,在房顶上竖个十字架,就假装是修道院的。” 石静宜一听就摇头:“这不行,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了。” 祝玉燕叹气:“是啊,我后来也知道了,这么搞不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