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守寡三年后,战死的夫君回来了在线阅读 - 第42页

第42页

    但第二天早上,还是得早早的出发去县城里做生意。

    孙书月将空间内昨天就做好的那些肉拿出来一部分,装在了车内,盖上盖子,和季大娘一起出发去县城里吃的了。

    到了铺子内,季大娘准备开张,孙书月则是去买些素菜。

    这个世界的肉类卖的价格比较高,但是素菜却是贱卖。

    同样的素菜,在这里卖的价格会更低一些,所以如果不是季节不对,素菜尽可能的直接在这里买。

    孙书月买了菜后回去,便和季大娘一起开始准备。

    首先是今天的特供早餐。

    馄饨、面条、小笼包。

    孙书月从空间内拿出自己以前用剩下的馄饨皮,再重新调了个馅儿后,教季大娘包法,让季大娘在一旁包馄饨。然后自己在一旁拿出面条机内做好的面条,分好放好。

    再开始包起小笼包。

    她今天要做的是珍珠小笼包,一个只比一文钱铜板大一点的小笼包,是她在一个位面世界内吃过的,也叫福鼎小笼包。

    皮薄馅儿多,但是因为个头小,所以一口一个。

    里面的馅儿特别有嚼劲,按照孙书月的食量,一顿可以吃上四五十个,因为这小笼包的个头实在是太小了。

    孙书月包好一个小笼包,就放在蒸笼内。

    小蒸笼一个里面有十个小笼包,她的速度很快,弄好五笼后便开始蒸起了小笼包。

    只要5-10分钟就能熟。

    一边蒸,一边包后面的。

    季大娘也在忙碌。

    等季大娘包完一百个馄饨后,两人便将那已经熟了的小笼包拿下来,倒了米醋,沾着吃。

    季大娘是第一次吃这种小笼包,味道有种说不出来的好吃。

    带一点甜味,这是平时的小笼包根本就没有的。

    孙书月一口一个,吃的可香了。

    天渐渐地开始亮堂起来了,很快就有人过来买吃的。

    原本习惯了来买肉夹馍的人,一看孙书月端着的盘子内的小笼包,立刻问:诶?这是什么包子?怎么这么小?怎么卖呀?

    五文钱一笼,一笼十个。

    那给我来一笼,再来一个肉夹馍。

    孙书月立马开始给他用纸包好,将包装纸的边缘折起来,然后往里面倒了一点醋,淋在小笼包上,然后递给对方,小心里面的醋别倒出来了。

    那人小心接过,还在等肉夹馍,当下便开始吃起了小笼包。

    吃了一个后,表情就有些惊讶了,再吃第二个,第三个

    这小笼包味道真奇特!

    和他之前吃的都不一样啊!

    第18章 四宝挖到灵芝

    正在他疑惑期间,十个小笼包根本不经吃,轻易的就吃完了。

    还好肉夹馍好了,他付了钱,接过肉夹馍继续吃!

    孙书月继续包小笼包,季大娘煮起了馄饨。

    这馄饨还是昨天孙书月教的配方,现在孙书月直接将空间内的灵泉水,装了一小个陶瓷罐子,就放在旁边,季大娘做吃的时每次就用小勺子加一勺进去,也省的孙书月一个人忙碌。

    两个人一起下厨就是不一样,速度快了不少。

    只不过,孙书月看着很多人过来后,见没有位置坐,因为赶时间,只能离开去附近的酒楼吃饭,心中觉得有些可惜。

    这铺子的位置人流量是很好没错,毕竟整个小县城内,大部分人都会来这里买菜买肉,所以这个地段的铺子租金也特别高。

    有些铺子大的做熟食的,就是外面做成灶台,里面还有个屋子,放着好几张桌子,能让客人坐在里面吃饭。

    而这铺子虽说灶台还挺大,可位置是真的小,最多放三张桌子,只能同时容纳12人,就难免有些不够了。

    而且瞧着隔壁的情况,也是长期开店下去的,估计也不能将店铺的位置腾出来,否则她还能再租一个铺子。

    也就在孙书月纠结期间,这铺子的主人张老先生从屋子里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这铺子后面就是张老先生住的屋子,很多人要么就是和张老先生一样,前面铺子后面屋子,方便自己居住,要么就是直接把后面的屋子腾出来,放上桌子,给客人坐。

    看见张老先生来,季大娘笑着打招呼:老先生这几天身体如何?

    还不错。张老先生见她们把这铺子做的这么好,问:我今天来,是有事情和你们商量,我要准备回老家了,这铺子和后面的屋子,我也准备卖了。我看你们生意不错,要直接买了这铺子么?如果不买,下个月能不能租,也就只能看新主人了。

    季大娘一听,您要回老家了?

    这铺子要是卖给别人了,到时候新的主人自己要做生意可怎么办?

    她们临时去哪里找铺子?

    虽说还有二十多天,但也急急忙忙的。

    而且之前找的时候,就这铺子是最合适的了,别的铺子也没有了。

    与季大娘的着急相反的,是孙书月的兴奋,她问:您是要连带着后面的屋子一起卖吗?不知道准备卖多少?

    张老先生道:我是准备分开卖的,虽然后面的屋子面积比这铺子大,但是屋子没铺子值钱。后头的屋子就卖三十两,这铺子,要一百五十两。

    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