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段阅读_第 430 章
预计《梅兰芳》拷贝投放量将达1400个,发行规模超过《赤壁(上)》… 看来三爷对《梅兰芳》颇有信心! 否则,光是1400个拷贝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投资… 陈大导演看到张俊生,带着演员们过来问好:“张导,看完电影说说感想,我很期待你的看法。” “…别,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看电影的…” 张俊生赶紧拒绝… 尼玛,他如果说了真话,陈恺哥可能会拿刀砍了他,毕竟是‘人不能无耻到这种程度!’ 说假话,呵呵,他不爽… 陈虹看到站在张俊生旁边的梁迷:“这位是?” “…我朋友,陈虹姐要是有什么合适的角色,记得让她出演,小姑娘演技还是不差的!” “呵呵,一定一定!” 陈虹笑着点头,作为过来人,她一眼就能看出梁迷跟张俊生关系的不寻常,废话,脖子上还有咬痕… 几个人离开,章紫怡深深看了眼张俊生… …… 梁迷小声问道:“我怎么觉得你好像不是特别看好《梅兰芳》?” “呵呵,梅玖葆担任艺术顾问,也就是说这部《梅兰芳》很多地方都要受到桎梏!” 艺术创作一旦遇到了限制,被处处掣肘,要在限制中复活那曾经伟大光鲜的生命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 搞不懂陈恺哥为什么要找梅玖葆来做的艺术顾问? 不管这是一个姿态,还是实质上想去寻求的保障,都会令创作束手束脚不再自由。 《月亮和六便士》中便描写过这样一个事例,那天xing乖戾的画家在世俗眼光中是一生浪dàng无情叫人难以理解,而他死后成名,他的儿子为有别于坊间流传的他爹的各种故事版本,自己出了一本爹爹的自传,在那本自传里,他父亲仿似一个圣人,对家庭、对责任、对艺术的追求都完成得无可挑剔。 但这个人真的是他父亲吗?世人对这本自传又真的感兴趣吗? 观众想看的《梅兰芳》并不是梅玖葆眼里的《梅兰芳》,也不是陈恺哥导筒下的《梅兰芳》… 从一开始,这部戏就不可能大卖! 第五十一章 很沉闷(1/5) ? 呃,《梅兰芳》的剧情跟张俊生记忆里的差不多。 原时空,张俊生对《梅兰芳》很期待,恺爷重回最熟悉的行业,又是梅兰芳,当然得去看看! 只记得当时觉得太长,看到后面都快坐不住了,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,冗长,缺乏带入感和抓人的点,极为普通的一部电影。 可能当时没有女朋友陪着一起看吧… 现在看来,前半部分拍得不错,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爷大唱对台戏,“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”! 后半部分大失水准。 据友人回忆,梅兰芳平常默默地在那里坐着,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都会觉得眼前一亮。 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。 黎名扮演的青年梅兰芳偏胖,且太过压抑、拘谨,眼神都不对,没有梅兰芳不卑不亢、风神潇洒的味道。 蓄须明志,变卖家产也不同流合污、助纣为虐,日寇无可奈何,是梅兰芳先生传奇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电影有些画蛇添足,虚构日军拔刀胁迫梅兰芳演出,表面上弘扬民族气节,实则不仅亵渎历史,还矮化了人物。 导演说他一直想不通,抗战bào发之后,梅兰芳为何坚决不去重庆,而要一直留在上海。 其实,他如果看了《梅兰芳传稿》,或许会茅塞顿开——梅兰芳是罕见的飞黄腾达而不忘故旧之人! 穷困潦倒的父执之jiāo、梨园旧识,甚至是破落了的捧过他场子的戏迷、票友,都是其念念不忘的感恩对象。 “每逢严冬腊月,兰芳把孝敬他们的红色纸包儿(那里面的蕴藏往往超过他们几个月的收入)递过去时,你可看到那些老人们昏花的眼角内涌出丝丝的热泪,透过蓬松的白色胡须,滴到满是油渍子的破皮袍子上去。” 其它剧团吃的都是开口饭,惟独梅兰芳1922年成立的承华社既养老又养小。 至于他跟孟小冬的爱情故事,其实如果真的要按照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