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清欢 第67节
书迷正在阅读:名门挚爱:帝少的千亿宠儿、[黑篮]和紫原敦的小甜饼、此世之毒、盛世暖婚:亿万前妻不好惹、[综漫]在高危世界创业奔小康、超凡大航海、强娶的妖后喂不熟、表妹撩人(重生)、当你恋爱时......、[咒回同人]社畜恋爱法则
陈皓赞许地点头。 他知道蔡学正这外甥女是东水门做饭食行的,因而过来搭话,纯粹是自自然然地聊聊吃的,不想这小娘子知道的还不少,未免更平等地看待她一些。 “太学馒头既能有肉的,自也可以有果子馅的。姚娘子,并非在下卖弄,但蔡学正亦知,今岁入秋后,学堂里吃了几次、师生皆爱的太学馒头,正是在下教厨娘们做的。杨翁,我没吹牛吧?” 杨翁在太学干了几个月,蛮喜欢这位陈太学生。陈皓对他们这些仆役,平易客气得很,苦学之余还爱琢磨吃的。 杨翁遂嗬嗬笑着,对姚欢道:“开封人爱吃酸,馒头都用酸馅儿,但吃过杨官人教着做的甜馅馒头后,老奴我再也吃不得外头那些有名有号的正店里的酸馅儿啦。” 第119章 八宝粥赈灾(一) “甜味的干果馒头,自然是好吃的。陈官人还可试试一种咸甜味皆有馅儿,将咸鸭蛋黄蒸熟后,与琼脂粉、糖粉捣碎,加些鲜酪浆和酥油,搓成团后包入馒头皮子里,再蒸熟即可。” 姚欢说的,就是现代粤式点心里的“咸蛋黄流沙包”的做法。 北宋时候已有咸鸭蛋,开封人端午节都吃,姚欢也常在南货集市上看到过承州今江苏高邮的咸鸭蛋卖。 继杏仁豆腐甜品之后,姚欢还想试做这款咸蛋黄流沙包的。 咖啡豆若是找不到,那就开茶坊,左右都是需要新奇菓子做点心类招牌的。她还是个现代人时,去日本京都旅游,在祇园看艺伎表演前,店家招待的煎茶,就配了各式面点菓子。 陈皓听姚欢说的这种新式馅儿,两眼放光,喃喃念了一遍方子,喜道:“听来很有趣致,如此调和,因加了酥油奶酪,馒头蒸熟后,馅儿是否会如油脂般流动?” 哟,小伙子可以,果然是有美食实践经验,一听就能联想到馅儿是半流体状,绝非纸上谈兵门派的。 姚欢点点头,但未再展开。 她方才见到这些干果子,想的实则是另一桩食物。 她所有所思道:“杨翁,这些果子虽还能用,但教洪水浸过,这深秋季节又无炽烈阳光,无处可晒,与那半个仓的稻米一样,不宜放过十日。” 陈皓道:“朝廷给太学的米粮向来充裕,现下大灾刚过,太学未复课,统共没几个人,十日怎吃得完,不如给周遭百姓送去吧” “阿兄,不可好心办坏事。” 陈皓这边话音未落,他们几人身后就响起一个还稚嫩的声音。 却是姚汝舟和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,发声阻止陈皓的,便是那穿着朴素衣裤的半大少年。 “阿弟,我怎地好心办坏事了?” 那少年走上来,向杨翁和姚欢见了个礼,侃侃道:“分发军帐,安置庐舍倒塌的灾民,是枢密院的事。筹募义粮,分赈灾民,是开封府的事。太学何来此职?无职,便无权。再者,太学的米粮肉蔬,皆是朝廷给用,平日里亦要交清账目,若就这般给了百姓,将来有人问起,分赈、领用,以何尺度为标准,为何给街东不给街西,为何给这家稻米而给那家果子,蔡学正如何说得清白?蔡学正自是问心无愧,但岂知没有小人嚼舌,诬毁蔡学正以分赈之名、行贪墨之实?” 他这滔滔江水似的一番话,说得他兄长“唔”了好几声,蹙眉默思,显是觉得幼弟所言很有些道理。 姚欢心中,更是啧啧赞叹。 这少年看着也就比汝舟大个四五岁,怎地思路和表达都如此练达成熟?是天赋还是家学渊源? 姚欢和声细语地问道:“这位是陈官人家的小公子?” “阿姊,他叫陈东,方才已带着我清扫了半条回廊啦。” 不待陈皓介绍,汝舟抢先向姐姐报告自己新交的朋友。 陈什么? 陈东? “姚娘子,在下丹阳陈东,今日随阿兄来太学,见令弟如此年幼,竟也一声不吭地铲泥扫水,甚为感动,怎能不尽几分绵薄之力。” 这少年只要开口,就是邹邹一长串儿话,简直比他哥哥还更像太学生。 姚欢却只分了一半心思在听他自报家门。 另一半心思,自然在感慨,今日竟又解锁了这时代的一个名人! 不,更准确地说,应是三十年后的一个名人。 姓陈名东,丹阳人,靖康之耻时不惑之年,那么如今确实十岁左右。 应该就是他了。 三十年后,徽宗内禅,钦宗即位,一个叫陈东的太学生,对朝廷奸臣当道、误君误国的局面痛心疾首,联合一众爱国学生上书,呼吁诛灭奸佞、重振朝纲。更请愿,力求朝廷复用主战派李纲。 姚欢前世,虽然唐诗宋词除了那些大路货外就背不得几句,但陈东上书的那段话,当真是印象深刻。 “今日之事,蔡京坏乱于前,梁师成阴谋于后。李彦结怨于西北,朱勔结怨于东南。王黼、童贯又结怨于辽、金,创开边隙。宜诛六贼,传首四方,以谢天下。” 看看人家北宋时候的大学生,看看人家北宋时候的士,多么敢说,多么能说,针砭积弊,半句废话没有,每个字都在点子上,而且不用生僻字,说的都是连盲群众都能听懂的人话。 汴京六贼,从陈东的檄后,遗臭万年。 原来,这位伟大的爱国者陈东,在还是小朋友的时候,思路就是这么清爽! 姚欢上前,摸摸弟弟姚汝舟的头,对陈东道:“多谢你照看他。嗯,你方才说的,道理自是不错,但说完了道理,吾等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,总不能教这些东西,白白烂在太学的仓房里吧?” 因又问杨翁:“仓房里这些还能吃的米,约多少石?” 杨翁道:“得有三十石。” “留在太学学舍的学生们,加上仆役们,每日须米几何?” “也就五斗吧。” “十日就是五石,那还有二十余石。” 姚欢迅速地心算一番,二十余石就是两百余斗,目下开封的米价,每斗在七八十到一百之间。那是正常情况下的市场价,如果灾荒时期,政府开常平仓的话,卖给民众的米价应该更低些,更何况,太学的这些米,已经是浸过洪水的。 即便按照每斗一百的市场价,再算上这些干果豆子,也就不到三十贯。 姚欢在姨母家翻阅沈括的梦溪笔谈时,看到沈括写宋代的度量衡,一石约合九十二斤。经常买鸡爪的姚欢心中有数,宋代的官斤比后世的市斤略重,大概六百多克。那么北宋的一石就是后世一百二十斤不到,二十余石怎么着也相当于后世的一千多公斤了。 若再与能量不低的桂圆、红枣、栗子煮成粥,就算煮成能插住筷子的稠粥,一斤的米量换算成粥,应可供五个成年人填饥。那么若以十日为限的话,每日可以供应千五百人次 民间力量赈灾的话,这个规模,不小了。 姚欢想到自己进宫当差挣的那两个金锭子。 自己这条命,能被老天渡到宋朝,已经赚了一次。宫里叫天子和他小妾莫名其妙放过一马,又赚了一次。而洪水中逃生,不仅赚了命,还,还赚了人 她从内心感恩自己的幸运。 她姚欢,穿越来表现出的傻乎乎、好说话,不过因为初来乍到的谨慎。 她又不是真傻,更不是没心肝。 再是盛世,都城亦有贫困人口。贫困人口又遭天灾,只怕活路更窄了。 金锭子既然来自赵家,就还给他老赵家的子民吧! 第120章 八宝粥赈灾(二) 曾纬在家中结结实实昏睡一日,待彻底醒了,琢磨了一回大哥曾缇带着禁军、划着筏子将自己与姚欢等人救下大榆树时的情形,不免惴惴不安。 大哥只是官场无所建树,又不是青涩小儿郎,即便当时有蔡荧文予以转圜,说了一番在国子学门口碰上曾纬来救人的话,大哥心里头也必是从犹疑到明白的。 路上,他那长兄如父的大哥,只是与他说了句“父亲那处,如实禀报,母亲与旁的女眷那里,不必多言。两个小厮,都是嘴巴严实的” 这话等于是告诉弟弟,你呀,这半年来生了哪些心思、乃至洪灾之夜竟愿意涉险救人,缘由几何,我大郎会不晓得?也莫去瞒父亲。 那日到家,见了父亲与母亲,大哥果然一开始只含混说了,是在御街附近的大酒楼上,接到避水的弟弟。 父亲与母亲,都未细问,只让他快去吃东西、歇下。 后头几日,父亲和大哥,未在府中。 曾纬准备去请安时,问问自己的母亲,魏夫人。 到得母亲院里,却见魏夫人身边,还坐着大嫂王氏,以及大哥的妾——芸娘。 “母亲,父亲呢?” “相爷不在家,在西府(指枢密院)” “哦……” 曾纬见母亲低头饮茶,试图观察母亲的神色。 一旁的大嫂王氏已接着话头道:“四弟,相爷见你平安归家,便放了心。这开封城怕是国朝肇建以来,头一次被这么大的洪水淹了个透,多少庐舍屋棚都倾塌了,水退之后必有大疫大乱,不调派禁军出动,靠着东府下头那些文官儿,还开封府那些四体不勤的老爷们,城里还不得乱成一锅粥。所以相爷前日一早,就带着大郎去枢密院了。依着大郎交待我的,十天半月不回来,亦是寻常。” 王氏这番连珠炮似的唧唧歪歪,令曾纬几不可见的皱了皱眉。 大嫂好歹也是来自王安石家族的往昔闺秀,在他年少时,甚至还能给他这个小叔子讲讲诗书经义的,然而多年的婚姻折磨,已令这个妇人心性大变。 她对庶子曾恪所做的一切,真以为没人晓得?盯上恪儿养伶男、给公婆出主意弄死那小郎,直至使用见手青去害恪儿、不惜殃及无辜的姚欢。 惊愕,厌恶,喟叹,哀其不幸又怒其阴毒,这些情绪,曾纬出于种种原因忍下,只拿一张看不出笔迹的纸片警告了大嫂。 而大嫂,一个女子的心,没了温情的滋养,果然因怨毒而变得强硬。她竟然,每日里,仍能像个没事人一般,无非看起来对丈夫的妾氏那房,有所收敛。 必然地,曾纬如今在府里,最不愿意见到的,就是这位长嫂。 她的言谈,亦越来越显得造作,啰里啰唆一大通,在魏夫人面前显得比男子还懂外事,在芸娘面前自然是宣誓自己才是丈夫交流要务的对象。 愚蠢,鄙俗。 母亲魏夫人静静地听完,开腔道: “大娘子,此处虽是家中内院,天子脚下会不会乱成一锅粥的话,就能出口了?我曾府家主是枢密院首宰,你的郎君好歹也是吃着朝廷俸禄的,方才的话,我们娘儿几个,都只当没听见。” 魏夫人盯着长媳,将上头几句话说了,也不待王氏回应,就放了茶盏,又转向儿子曾纬,慈意盈盈地道:“四郎,我正给你大嫂和芸娘分派活计呢。府中粮库,叫下人们守得好,未受大损,里头至少可以舍出百来石粮米。芸娘昨日已去王驸马府上,问了如今给他当家的李夫人,说是驸马府亦可舍出百石来。只吾两家,令仆婢们忙上一阵,明日即可在汴河施粥了。” “甚好!甚好!” 曾纬情绪敞亮起来。 他抓着姚欢姐弟在城东大榆树上避了区区半日,已因视野甚高,看到白日里上清宫附近的惨状,可以想见接下来的寒秋时节,寻常布衣的日子会多艰难。 “母亲,儿子也一同帮忙?” 魏夫人却柔声道:“傻孩子,你的气力,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。你带上三四个府里头手脚壮实的小厮,拉十石粮米到国子学去。倘使学里头的粮米教洪水泡了,吾家的先给监丞救急。” 曾纬恍然大悟。 魏夫人又道:“对了,大娘子,你与大郎,从前去过那沈二嫂的家宅,可是在东水门附近?” 王氏道:“正是,怕是教水淹得最厉害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