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六十一章 贞观十一年的迷茫
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 腊月之后,就是新年,即使长安城贞观十年腊月的政坛八卦再怎么的诡秘、再怎么的神奇,也终究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资,只是过往事尔。 无论哪一家都会把心思放在一年一度、团圆安乐的新春佳节上。 除夕夜依旧是在宫中举行驱傩,也进行着守岁,同时也依旧在李二陛下的主持下,文武百官并皇亲国戚一同享受着举国欢庆的年夜饭。 太子李承乾也被从东宫之中解禁了,坐在李二陛下的下侧、在诸皇子之先。 毕竟是除夕夜,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几个日子之一,也是团圆的美好时光。 而且,明日的贞观十一年元日大朝会,若是太子不出来献寿,而是换做其他皇子,这在百官之中也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。 不过,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,李承乾的心情却是不太好。 虽然在往来推杯换盏的时候,李承乾的表现依旧无懈可击,可在闲暇之时,面色却是孤寂忧伤。 相比于坐在第三位的嫡亲弟弟魏王李泰,他的心情可是差远了。 甚至在瞧见着李泰同文武之间觥筹交错之际,他的眼里会有深沉的嫉妒之色。 自从李二陛下把魏征罢免、对一众宰相罚俸半年之后,这段时日,李泰的日子过得是十分的舒坦。 他是贞观朝陛下最为宠爱的皇子的名头,完全是打出去了。 谁都知道陛下是为了四皇子而责罚宰相们的,更是为了四皇子的文学馆而责罚宰相的。 文学馆代表着什么,宰相们又代表着什么。 一直处在东方朝堂中心的长安城,深谙朝堂之道的官员们,都明白这里隐喻着怎般的巨大朝堂信息。 但是这些官员们更明白什么是生存之道。 但凡在长安城生活的人,不说亲身参加过武德年间参与过夺嫡之争,切身体会夺嫡之争的残酷性与斗争性。 可谁还没有道听途说过,那些年的陛下与李建成、李元吉之间的兄弟相残。 自从武德九年,陛下登基设立太子后,太子之位李承乾已经做了十年之久,虽说不一定人心归附,但太子为群臣所认可。 对太子,只要依旧保持着君臣之礼,便足以安稳,并不一定要投身太子阵营。 可若是加入了文学馆,便是直接投身向魏王府的阵营。 而且,太子依旧是太子,可魏王并不是当年的秦王,李泰远没有李二陛下当年在朝堂、军事上的重大影响力,所任都不之官,不过是挂着名头的虚职罢了。 对于,那些富有远略的重臣而言,魏王并没有能够让他们认可的可观实力。 更让朝中大臣们不敢轻动的原因是,李二陛下的态度! 对于朝中大臣们来说,李二陛下的态度也是十分诡异的,作为一位夺嫡之争上位的君王,又如何会重蹈覆辙,让自己的儿子又继续走上夺嫡之争的老路! 当然,对于这件事情,贞观王朝的宰相们可是要看通透得更多。 别置文学馆是陛下对魏王的宠爱不错,可透过现象看本质,实质上这件事情的重要用意,陛下是在试探他们的态度和忠诚。 两仪殿里,陛下对他们的敲打,就是最好的警告! 李泰风光是风光,拜访府上的人也络绎不绝,可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小角色,但这也足够李泰风光了,战国君子三千客,人数也是重要的一部分。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,守岁就结束了,新的贞观十一年开始了。 文武百官都在房宰相的带领下给李二陛下拜年祝寿,李二陛下也进行了还礼,再来就是群臣之间相互祝寿...... 守岁结束了,所有的人都赶着回府沐浴更衣、换好朝服,然后到朱雀门集合,去往承天门上朝。 早朝的内容依旧依照旧例进行,皇太子与诸公卿的献寿礼仪、中书令上奏地方的贺表、黄门侍郎奏祥瑞吉兆、户部尚书奏诸州的贡献之物,礼部尚书奏诸蕃的进贡...... 下朝之后,文武百官便各回各家,焚烧纸钱,分别祭祀祖先了...... 虽然程处弼已经升官了,可今年过年,程处弼的任务依旧不轻。 房宰相、李靖、秦琼、尉迟恭、李绩......这些长辈的府上,他还是要亲自去拜访,根本少不了。 而另一件事,因为自己这官越做越大,到自己府上来给自己拜年的人,越来越多了。 初五,当程处弼过完大唐元日前三天后三天共七天假的春节,拖着快乐而疲惫的身子,来到锦衣卫官署上贞观十一年的第一天班,并给大伙发发过年红包时,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。 昨日,李二陛下亲自领着李泰登了侍中王珪家的门,去给王珪拜年,并令李泰拜王珪为师,摄魏王泰府事兼任文学馆馆主。 历史该发生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。 因为自己穿越的影响,并引着李二陛下去东辽攻打高句丽。 所以,贞观七年,李二陛下并不在朝中。 王珪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,在贞观七年因泄露禁中密语,而被贬为同州刺史,其后在贞观八年调回朝中担任礼部尚书,直到贞观十三年逝世,再也没有担任宰相。 而是自贞观四年,一直担任侍中至今。 并继续同历史上一样,拜魏王师! 之前发生了李二陛下集体惩处宰相的事情,自己也亲自在场知道李二陛下给李泰许了一位重臣引入文学馆。 更因为当时发生的事情,就是王珪不想入魏王府也不得不入。 可是今日和历史有很大的不同,没有入相的礼部尚书和堂堂的正位宰相侍中岂能想提并论! 这一刻,程处弼迷茫了,他又开始看不清李二陛下了...... 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