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贰拾贰】
【贰拾贰】 掌心中的血色虽被拭去,但戚炳靖的甲衣上仍沾上了些许血迹。在他回屋更衣时,那几缕本是难于被常人察觉到的暗红色泽,被卓少炎一眼就辨认出来。 她不动声色地移动目光,去看他衣物褪尽的上半身。裸于初晨阳光下的宽阔肩背、结实胸膛、劲瘦腰腹,上面除了挂着闷出来的汗意,并没有什么异常。 在戚炳靖走出屋外、举起一桶水自头顶倒浇下去时,卓少炎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:“夜里的急务,是要你亲自去杀人?” 冰凉的深井水令他一身暑意快速消散。 剔透的水珠顺着他的身体向下滚,戚炳靖抬手抹了一把脸,转过头看她,一张脸被天光割出一半明亮一半阴沉。 “是。”他答得很果断。 借了陈无宇的营盘,亲自审了几个人,然后全杀了,割下的头颅装入铁匣内,派人连夜快马送去北边。 但这些他就没必要说出口了。 她走向他。先前本已被捋平的那一股烦躁情绪忽又凭空袭来,她动了动嘴唇,却在意识到自己想要说的是什么后,立即抑制住了这不知从何而来的莫名冲动。 戚炳靖始终在读她的神色,道:“你说。” 卓少炎不言。 戚炳靖遂将手里的木桶扔在地上,往她身前踱近两步。 曾经他与“卓少疆”交锋多次。疆场之上,她极擅用兵,却绝不莽进,凡大略必定是谋定而后动,从无例外。 眼下她有话却不直言,是因她于此事无谋可施,故而一无所动。 ——但他毫不介意主动教她一教。 晨光熹微中,戚炳靖伸手握住卓少炎没什么表情的脸,道:“少炎。” 她目光微跳了下。 他则道:“你心里面的话,不妨由我替你说一说。 “你是在担心—— “担心我受了伤。 “又担心我受了伤却不言。 “还担心你自己竟然对我起了担心之意。” 卓少炎面色不动,被他才杀过人沾过血的手掌按着的脸颊阵阵发热。 那热意自心口深处传来,随着他手掌的力道加重而变得愈加炽烈。 她并没有反驳。也没有挣脱。 戚炳靖牢牢地看了她一阵儿,挑了一下嘴角,道:“你挂念着我的这副模样,十分让我受用。”然后他低头,曦光照亮他深黑的眼底:“亦十分让我情动。” 他彻夜未眠的沙哑声音厮磨着她的耳骨。 咫尺之距,他与她呼吸可闻。 被她抑制住的那股冲动在他说罢之后终于有了出处,于此刻一霎再起,犀利地挣破她先前的钳制与禁锢。 卓少炎动了动,一偏头,用力咬住他的嘴唇。 炽热的呼吸瞬间烧红了她与他的双眼。 连带他身上残留的水气,都一并被蒸入这烈烈夏光中。 …… 二十日后,北边传来了一道消息。 大晋先帝的次子、易王戚炳哲于封地暴毙。 江豫燃将这消息递给卓少炎之后,皱眉道:“大晋皇室又死了一个。这已是四年来死的第三个了。” 晋历建初十五年,大晋先帝染急疫,诏已出阁之诸子归京问安。大晋先帝的长子、时封昌王的戚炳轩在回京途中为人所截杀。此案悬了数年,至今未破。大晋先帝生前从未立储,昌王为先皇后所出,身居嫡位却多年不册,时人皆疑先帝欲立最宠爱的第四子为储君;故而昌王遇害时,不少人皆疑此为戚炳靖所为,但因无实证,无一敢明言。 晋历建初十六年,戚炳靖封鄂王。同年,大晋先帝再染急疫,崩于寝宫。鄂王遵先帝遗诏,领文武百官扶立皇长孙登基即大位。而这一位因在戚炳靖的扶持下才得以将皇位坐稳了的新帝,正是已殁昌王戚炳轩的遗孤。在戚炳靖自请出京就封地后,此前疑他为了皇位而截杀昌王的谣言便不攻自破了。 到如今晋历永仁二年,距离大晋先帝崩逝不过区区两年,先帝的次子也毫无征兆地殁了。 这便是江豫燃口中说的四年死三个。 不论是当初的昌王还是如今的易王,生前都是春秋鼎盛之期,死得都过于突然。 也不怪江豫燃忍不住要多评议几句:“晋室祖上得位不正,如今子孙受天罚也不无辜。不过眼下晋室突逢此事,定少不了要乱上一阵,想必鄂王与大晋朝中也无暇去顾南下追讨谢淖逆军一事,如此对我军倒是件好事。” 卓少炎没说什么,只是在听到江豫燃的那句“子孙受天罚”时,不太明显地沉了沉脸色。 但也仅限于此。她并没有多余的空暇与精力就此事深想下去,因为就在当日早一些的时候,云麟军收到了大平朝中在上上下下闹足了十多日后、终于传来的确定的旨意。 …… 当时奏表递到大平朝中,立刻引起轩然大波。 皇帝于翌日听朝,宰阁、御史台、六部、三寺的臣工们不待皇帝说话,纷纷跪奏谏曰不可听允叛军所提的要求,更有欲以死明谏者,一时间闹得满殿皆是恸哭哀叹之声。 如此一个半时辰,皇帝都插不上一句话。末了皇帝叹了一声,说了句“诸卿且继续闹罢”,然后便先行离殿而去,留下两个内臣吩咐御膳房给众位臣工们准备点心,说是若有人想一直在这殿上哭,也不必硬饿着肚子当忠臣。 一连闹了三日朝会,见皇帝从最初的插不上话到后来的一言不发,众臣才渐渐收停了这声势浩大的谏闹。 然后皇帝道:“朕知卿等皆是忠臣,然云麟军占大势又咄咄逼人,众卿还是议一议如何才能保住这祖宗江山罢。” 闹够了的众臣推举出一人,出列奏曰:“陛下心怀天下苍生,恐金峡关被毁、晋军来犯而无所恃、致无辜百姓受战火催燎,故欲让位以求和,臣等深明君意,愿为苍生叩谢陛下!” 皇帝满面倦色地摆一摆手,道:“这些便免了,且捡重要的讲。” 那人便立刻道:“如今国中局势复杂、外敌虎视眈眈,皇太子年少,恐难于此乱局之中当天下之大任。陛下若果真让位,臣等愿推举成王殿下即帝位。” 话音落地,大殿之上立刻随之跪下去了多一半的臣子,皆纷纷说:“臣等亦愿推举成王殿下即帝位。” 皇帝看着这满殿臣子,默声良久,方道:“容朕深思。”然后便叫了散朝。 如此又过了五日。 推举成王即位的札子成山一般地堆在皇帝的案头。朝会之上凡论及此事,言愿成王即帝位的臣子数量亦是一日多过一日。 到第九日,皇帝临朝,告众臣道:“朕已想明白了,卿等且自放心。” 这一句让众臣放心的话,无不代表着皇帝愿从众臣之议,当下满殿臣子又是纷纷跪谢叩恩。 皇帝又喟叹道:“如今云麟军挟持昭庆不放,且传诏军前,让云麟军将昭庆送回京中。朕见昭庆无恙后,便出禅位诏书告天下。” 朝臣闻言大惊。 有人立刻出前谏道:“陛下!云麟军虎狼之心,陛下倘让云麟军入京畿,安知卓少炎又会行何逆举!” 皇帝道:“不见昭庆,朕绝不会出禅位诏书。而云麟军不见诏书,又何以会放昭庆回来?允让云麟军陈兵京畿一带,便是要让卓少炎能够放心将昭庆放回京中,而不必担心朕会反悔。” 当即又有十数名朝臣出列,音辞慷慨而激动地大呼不可。 皇帝沉默着看着众臣,并不发一辞。 过了片刻,皇帝忽然重重地将手边的一物砸了下去,怒喝道:“朕还未退位!朕还是不是卿等口中嚷嚷着要誓死效忠的皇帝!” 重物落地的声音极大,与皇帝高声怒斥之言一道,成功地令满殿臣子立时噤声。 皇帝眼见众臣消停了,方正了正脸色,再道:“何况云麟军又不只扣了昭庆,沈毓章眼下亦在其军中。卿等不信卓少炎,难道还要再疑沈氏之人不是真忠臣?!” 闻此,先前犯颜逆谏的臣子们哑口无言。虽然此前弹劾过沈毓章的人不在少数,但目下既然皇帝已决定要禅位,谁也不敢在这当口上将朝中望族如沈氏一门再次得罪了。 于是众臣喏喏,连声奉皇帝之意,当日便由兵部派快马北赴金峡关传诏。 …… 云麟军收悉圣意后,次日便出关南下。 卓少炎留了一半兵力在金峡关,将戚炳靖人马编入麾下,以江豫燃为先锋,竞鞭扬尘地奔驰向京。 昼夜兼程十七日,江豫燃的先锋人马踏入京畿地界。 在命部署为后军扎砦时,他提笔简单写了封信让人发给卓少炎:“卓帅:沿途所见,京畿禁军皆已撤防,兵部这一遭竟丝毫没有为难末将。倒是稀奇。” 卓少炎收信阅罢,想了一想,下令全军加速驰南。 …… 待云麟军整军安营于京畿之内后,天已入秋。 大平自太祖高皇帝开国定都于此地,三百八十年来皇城大位经十数次易主,却无一次是像今次这般,由武臣率军兵谏京城、逼迫皇帝主动禅位让贤。 京中有老人于街头连日哭唱,叹皇室式微,竟至于此。 此事传至军中,卓少炎问了问身旁的男人:“大晋皇室又如何?” 当时周遭并无闲杂人等,戚炳靖撩动一下眼皮,简单道:“近年多灾。”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,卓少炎看他两眼,也没再多话。 …… 云麟军既已陈兵京城之外,便如约将英嘉央与沈毓章送回京中。而皇帝亦将于见到爱女后的三日之内出制禅位诏书,明告天下将传大位于谁人。 就在英、沈二人离开云麟军的当夜,军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。 来者是一名兵部的低阶武官,言称是奉了成王之令,出城请见云麟军主帅。 卓少炎听禀,面无表情地命人开辕门,将人迎至中军。 然后她吩咐左右:“去请谢将军一并来中军。” 不多时,兵部来的武官已被带到中军帐外,而亲兵亦回来禀道:“谢将军眼下正在周将军帐中议事,说是议完便来。” 卓少炎颔首,示意人将兵部的人先带进来。 武官入内,按军中之仪向她行礼,语甚恭畏:“卓将军。成王殿下不便出城,却又惦念与将军之旧情,特委下官来给将军送点心意。” 卓少炎依然没什么表情,看他道:“成王殿下费心了。” 武官便不多废话,垂首上前,奉上一个精致的木匣。 卓少炎伸手,不疾不徐地将其打开。 匣中躺着两封文书。 每一封文书正对匣盖的那一面,都端端正正地印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章迹。 卓少炎淡淡扫视过去,目光凝在那朱色的印迹上。 印有五字。 每一字她都无比熟悉—— 大晋鄂王戚。